约2420字。
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题 四、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教师 傅国辉
前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通过设置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思考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卫星环绕问题、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3)知道卫星环绕过程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4)理解同步地球卫星的特点。
过程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交流,采取推导法、归纳法得出第一宇宙速度及卫星轨道平面的特点。
(2)利用课件,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得出卫星轨道平面的特点以及环绕过程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航天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着人类生活。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卫星的环绕特点
教学难点 (1)卫星轨道平面特点。(2)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环节1 创设情境
视频引课。
了解的我国航天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 播放“神七问天”视频,卫星发射视频,展示中国国家航天计划示意图。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国的航天成就吗?请列举一二。 观看视频,回顾我国的航天成就,感受科技的力量。 演示视频课件
环节2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之一:
初步建立卫星的运动模型。利用助学课件呈现直观、鲜明的图景,为学生的思考搭台阶。 提问1:怎样才能让原本在地面上的物体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课件“卫星发射原理”,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卫星的运动模型。 助学课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