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3260字。
《超重与失重》教案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材】粤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 超重与失重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牛二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本节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个知识点:一是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及其解释,二是完全失重现象。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完全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能用此知识点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一个引导性问题直接引入主题, 然后通过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失重的前提下提出一个特殊情况,完全失重。最后,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与现实接轨。
4. 教材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
5.教材处理:鉴于这一节书着重于培养学生能通过物理知识几位解释生活现象,所以在内容上着重于用现实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入手,抓新奇促兴趣;尤其是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存在着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应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压强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学生的认识特点: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最典型的是会认为物体所受重力改变,不了解其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现实生活中的超失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生通过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