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3370字。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红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研究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一章的重要的一节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典型应用。教材通过举例引出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关系的讨论,并通过“毛钱管”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然后在观察自由落体闪光照片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得出物体越落越快,即物体做加速运动,并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直接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给出了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从教学形式和教材编写上看,整个过程有举例、设问、讨论、实验和分析,但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只是让学生相信并记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教学的重点落在了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练习和应用上,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知识的形成出现了断层,教学过程未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对知识形成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自由落体运动的错误论断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人们所信服,这里除了一大批学者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观察之外,还有人们的定势思维和生活经验的束缚。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艰辛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验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他对物理知识的研究思想、理想实验的合理外推,才使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结论浮出水面。
教学中如果能以实验为基础,再现这段历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因,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按照教材的思路,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索为方法,重点在于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正确结论的得出过程。
一、验证亚士多德观点的实验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实验验证
[实验1]取一枚硬币和与其大小相同的纸片,让它们从离桌面等高处,同时下落。
观察结果:硬币比纸片先落到桌面。
实验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亚里士多德观点似乎是正确的。这一结论既与人们日常观察相符合,也与人们的定势思维相一致。
二、质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实验
1.质疑观点
物体越重,不一定下落得越快。
2.实验验证
[实验2]将实验1中的圆形纸片揉成纸团,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结果,重力不等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几乎相同。
[实验3]让学生从同一张纸上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其中一个揉成纸团,让纸片和纸团从离桌面等高处同时下落。
观察结果:重力相等的纸团和纸片没有同时落在桌面上,纸团比纸片落得快。
[实验4]伽利略巧妙的推理实验: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论断》一书中,采用对话形式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以萨尔维阿蒂的身份出现,而以辛普利邱代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萨尔维阿蒂:如果把两个自然速率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那么落得快的物体会被落得慢的物体拖着而减速,慢的物体会被快的物体拖着而加速。你同意吗?
辛普利邱:没有疑问,你说得对。
萨尔维阿蒂:但是,如果这是对的,那么我们取一块大石头,例如它的下落速率为8,而取一块小石头,下落速率为4,将它们拴在一起,整个系统的下落速率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要比那块速率是8的石头大。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运动速率要小;这个结论刚好和你的推测相反。这样,你就看到了从你的重物体较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我怎样推出了重物体下落得更慢的结论。
辛普利邱:我完全被搞糊涂了……说实在的,这完全超出我的理解力……
这段对话,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基础,伽利略通过巧妙的假设和推理,得到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更慢的结论。
3.实验结论
分析以上三个实验,发现有时重力相等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有时重力不等物体下落快慢却相同,有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即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陷入到自相矛盾的境地,学生也进入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这一点正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遇到讨论、思考,并在下面的学习中形成对自由落体运动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