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0
- 资源简介:
约7450字。
荷 塘 月 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是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诵读指导
《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以一种怎样的语气与语调来朗读?
感情基调: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适宜用柔和的语气、低沉的语调来朗读
四、浏览(听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2.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3.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突然想去荷塘散步?
4.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为何会如此惆怅、苦闷?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大地之时。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四.一二”政变以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