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教案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等21个)
- 资源简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1.2《时间和位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5《自由落体运动》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2《弹力》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3《摩擦力》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4《力的合成》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1《牛顿第一定律》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3《牛顿第二定律》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4《力学单位制》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5《牛顿第三定律》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精品教案(教师版).doc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
1、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其后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处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类问题不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5、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第一章 1.2时间和位移教案
1.教材分析
《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知识点:1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
2. 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3. 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标量
3.学习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4.学习难点
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5.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前准备
学校 临清三中 学科 物理
第一章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第一章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科书先从具体实例入手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含义不同。图像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五.教学方法:比较、分析、讨论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加速度,初步认识加速度概念。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必修一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为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的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车在钩码牵引下运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2、 会计算各个计数点的速度。
3 、设计表格填入实验数据,并能在坐标纸上画出v-t图象。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2、纸带上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3、纸带实验数据的处理办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步了解打点计时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本节实验,因此要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画v-t图像。
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实验器材:
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有小钩的细线、钩码若干、打点计时器、纸带、坐标纸,刻度尺、学生电源、导线若干、夹子。
实验过程:
1、器材安装 :学生讨论如何安装,有一个学生代表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学生动手操作。
(1)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
(2)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连接好电源,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从复写纸下面穿过)。
(3)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在长木板上,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端。
(4)将细绳绕过定滑轮,细绳的一端连在小车的前面,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
2、数据采集 :
(1)先启动打点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注意顺序),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2)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每组测量三次。
(3)在三条纸带中选择点迹清晰、没有漏点的一条进行数据处理。
3、数据处理 :老师点拨,学生分组操作。
(1)如图所示舍掉纸带开头
必修一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须模块Ⅰ的内容,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新教材专辟这一节,并无重复之嫌。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实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略如何提出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如何突破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力的分解
四、学情分析
走班制A层次,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但是班内学生的水平差别较大。
五、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归纳
六、课前准备
弹簧秤、橡皮筋、铺有海锦的斜面及木板.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用两个弹簧秤和一根绳,连接如图所示,绳下挂一个砝码.O点有大小F=mg的力竖直向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
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必修一 4.5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最后两方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 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用牛顿第三定律来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并且对于相互作用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六.课前准备:预习学案相关内容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