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4490字。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的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是人教版教材第2章第3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速度有全面的理解。“速度”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它对于整个运动学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要让学生对速度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幸福和智慧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知道它是矢量。
(2)通过实验及比较分析,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3)通过观察及理论分析,明确瞬时速度的概念。
(4)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参与实验和理论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比值法、极限思维法)的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速度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增强友爱互助,团结奋进的情感。多处联系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和谐美,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速度、平均速度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理解瞬时速度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速度”这个词听起来通俗易懂,没学过物理的人也知道大致的意思,但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认识,造成了人们对它认识的误区,同时也给这节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都有限制时速的标记,如“120km”,很多人认为是指1h不可以超过120km,其实,是指任一时刻的速度都不可以超过每小时120km。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前概念澄清认识,深入理解速度的物理含义。
这节课设计的整体构思是:从生活实例引出问题,用科学实验来解释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深入浅出。
速度这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首先,通过比较两个学生走路的快慢,得出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短的快。这个过程让学生参与,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提出“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疑问,留下悬念,为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埋下伏笔,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必要性。接下来做实验:在气垫导轨上使滑块运动,得到2组数据,让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滑块运动的快慢,使学生认识到对待科学实验要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这样要比直接给出2组数据更有意义。在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过程中,又渗透了一些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的介绍(如比较法,比值法,控制变量法)。
平均速度的含义及其方向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研究平均速度即是对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的研究,也是通过实例引入的。提出的问题是要描述手的运动情况。为使这种描述更科学,采取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的实验方法,用纸带上的点迹来记录手的运动情况,这样做更让学生感到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分析纸带的过程,采取教师设疑和学生思考、讨论的方法,以调动其积极性,锻炼思维及语言表达。
这节课的难点是瞬时速度的理解。学生对于瞬时速度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极限思想来理解它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考验和历练。教学中应认真引导好思维的过程,对此不应挖得太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了突破难点,以刚打好的纸带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