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2020字。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力的分解》
执教者 罗小平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教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各种力的基础知识和前一节的力的合成之后编排的。而分解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本节是位移、速度、加速度分解的基础和铺垫。且本节对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了深化,让同学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的统一性。所以,本节是整个教材的基础,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力的基本概念、力学中三种常见的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学习初步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基础和能力不强,讲解时生动形象,最好多举实例,引出结论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分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
3、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方法;
4、能应用力的分解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力的分解方法。
难点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力的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时采用体验、实验的策略,让学生动手实验,直接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对作图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本节课通过设问、实验、练习等环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强化训练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老师的“教”,在师生互动、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视频“我的家乡”
为什么滑沙时坡越陡获得的速度越大,感觉越惊险越刺激? 学生观看,引起思考。 从老师的家乡景区引入,拉近师生关系,有情感上的交流,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