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力》整合与评价(教科版).doc 104.0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重力》(教科版).doc 112.5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六节《力的分解》(教科版).doc 108.5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弹力》(教科版).doc 115.0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四节《摩擦力》(教科版).doc 101.5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五节《力的合成》(教科版).doc 113.50 KB
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力》(教科版).doc 111.00 KB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6 力的分解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理解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会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条件。
3.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法指导 力的分解是也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实际上是一个矢量的逆运算过程。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理解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学会正交分解法。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20~2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用15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讨论交流”中如何求两个胳膊并拢和叉开时施加的力,引出力分解的概念;通过对“活动”的分析,讨论分解的方法和原则;着重给学生介绍正交分解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2 重力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学法指导 重力在初中就很熟悉,但高中的要求更高,要习惯于理性思考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力和重心的理解以及重心位置的确定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15~20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用15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回忆起初中学过的重力,从图中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如何测量,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此节的教学内容,突出对重力方向和重心的理解与掌握。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7 《力》整合与评价 课程类型 复习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 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5 力的合成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夹角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等效法。
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的学习首先要理解等效,其次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2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30~3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用20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讨论交流”和“图2-5-3”复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及共点力的概念;重点在于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互成直角的两个力的合成”和最后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1 力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正确地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分类。
学法指导 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注意教学中联系实际。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20分钟左右,安排在课内则只用15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的“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力的知识,总结归纳力的概念、三要素、作用效果。让学生理解力的图示并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分类。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7 《力》整合与评价 课程类型 复习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 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课时2.3 弹力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知道形变的含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理解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并能利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4.会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
学法指导 弹力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我们从本质上去分析它们却是一样的。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探究性实验的实施。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2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20~25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用15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图2-3-1”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物体有形变,可提出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形变,让学生将列举的形变进行分类,指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图2-3-3”让学生了解产生弹力的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