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50字。
《弹力》教学设计
舟山中学李灵龙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力》的第二节,虽然安排在《力重力》之后,学生对力已经有所了解。而且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但是跟初中的内容以及《重力》相比,这部分不仅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且在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都有所提高。再加上学生的程度不高,学习方法,甚至听课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尽量多安排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及实验,并适当安排视频,将细微的变化放大,将快速的变化放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将整堂课变得更生动。
本节的教材处理得很简单,通过几个例子,就立刻给出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弹力的概念,再说明了一下微小的形变,于是弹力概念部分便嘎然而止。但是从弹力的概念中,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如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产生原因)?弹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弹力怎么判断有没有。所以从概念出发,还需要总结出很多东西。如果只是讲完概念,就往后面上方向,显然是不妥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弹力的概念。所以这些知识必须加,但这也造成了短短40分钟的1节课无法完成课本上整节的内容,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因此,我将绳子及轻杆的弹力方向,胡克定律的实验探究及其结论和应用放在第2节课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原因。
2.能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并能够利用条件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
3.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方向,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有无的判断。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难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
2.弹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用具
圆珠笔、弹弓、弹簧、海绵、橡皮泥、细铁丝、带细管的玻璃瓶、激光器、平面镜(2面)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玩具弹弓和内装弹簧的圆珠笔。将弹弓拉长,里面的粉笔被弹了出去。将圆珠笔倒过来,并在桌面上用力按下,笔会跳起来。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