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30字。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
⑵理解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力的图示。
⑶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⑷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⑸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⑹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⑺了解力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会对不同的力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⑵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
⑵教学策略: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实际演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⑴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⑵教学策略:通过讲解、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新课教学
⒈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⑷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⒉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